近日,崔学选、王伯祥两位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在潍坊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省委授予王伯祥同志“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并在全省开展向优秀共产党员王伯祥同志学习活动。
王伯祥简历
王伯祥,男,1943年2月生,山东省寿光市化龙镇西北柴村人,曾任山东省寿光县委书记、潍坊市市长。
1967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寿光县委办公室秘书、副主任、主任。1983年6月至1986年4月,任中共寿光县委副书记。1986年4月至1991年8月,任中共寿光县委书记。1991年8月至1997年7月任潍坊市副市长。1999年12月至2000年1月,任中共潍坊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副市长。2000年2月至2002年12月,任中共潍坊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2002年12月至2008年1月,任山东省政协常委。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王伯祥创造性地领导了寿光的蔬菜生产、寿北开发及工业项目的升级改造,创建了全国闻名、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为寿光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担任潍坊市副市长、市长期间,推动了潍坊市的农业产业化和工业股份制改造以及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潍坊经济繁荣贡献了力量。
2008年1月退休。
2009年5月中共山东省委授予其“优秀共产党员”称号。5月26日,中共潍坊市委作出《关于在全市开展向王伯祥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6月29日,中共寿光市委做出《关于深入开展向王伯祥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6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王伯祥同志作了《牢记党的宗旨永怀为民之心》的发言。
王伯祥先进事迹材料
2009年4月,冬暖式大棚创建成功20周年纪念活动在寿光市三元朱村举行。被称为“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的村支书王乐义开口便说:“没有伯祥书记,寿光菜和我的名气哪有这么大!”
寿光的农民有种菜的传统,又因靠近有30多万人的胜利油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寿光县附近自然地形成了几个与菜有关的小型交易市场。1986年6月,王伯祥出任寿光县委书记,刚刚上任的他决定把蔬菜作为全县第一要务,以蔬菜市场为支点,撬动蔬菜产业。
但当时计划经济坚冰仍未破,“市场”二字十分敏感,有人问:“‘市场’搞出事来怎么办?”王伯祥答道:“百姓最重要!如果真有什么责任,由我一人承担。”
就这样,在王伯祥的力挺与努力下,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的建设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从1986年始,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从占地20亩扩大到今天的650亩,蔬菜批发市场年销售额现已达240多亿元,全国二百多个城市的饭桌上,都有了寿光菜的身影。
乌纱算什么?百姓最重要
在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矗立着一座两层楼高的大白菜雕塑。这是寿光的“图腾”,不知设计时是不是有“牢记白菜悲剧”的内涵。
1983年,刚刚解决温饱的寿光南部农民都种大白菜,因为卖不出去,2500万公斤大白菜烂在了地里。
时任县委副书记的王伯祥至今记得:一天傍晚,路旁一位老大爷守着一地排车白菜,在寒风中瑟缩着蹲在墙角。他掏出20元钱塞到老人手里:“这车菜,我买了。”
救急不如治本,问题出在哪儿呢?时隔20多年,已退休的王伯祥说:“为什么卖不出去?就是流通渠道不畅。那时候,只有那么几个国营公司经销蔬菜。实事求是地说,当时也牵扯到一些姓‘社’姓‘资’的问题,因为你要抓市场,就必然发展一些个体私营经济,就可能承担政治上的风险。”
王伯祥当时有个基本判断:抓流通重于抓生产,市场是第一位的,有风险也得办,风险再大也没有“白菜悲剧”重演的危险大。乌纱算什么?百姓最重要!
“白菜悲剧”让王伯祥痛定思痛,担任县委书记后,头一件事就是抓市场。
他的表情就是市场的“脸”
王伯祥当时的秘书秦安德对记者说,每天早上,王书记到办公室,先看菜市场送来的蔬菜价格表。表上的“+”号多,表明蔬菜上市量多,交易额大,价格好,他高兴;表上的“-”号多了,他就忧虑。他的表情就是市场的“脸”。
他最喜欢到市场转。有一天天不亮,他又来到市场,恰好碰到文家乡孙家庄一位60多岁的老汉满地找他的三轮车。老人拉来一车黄瓜,放下车出去打听价格,回过头来,连车带瓜不见了。
王伯祥一天脸没开晴。非下猛药杀杀这些“菜虫子”不可!一场治理整顿行动迅速展开,公安干警半月查获案件145起,依法拘留5人,罚款72人,取消经营资格15人。以后,治理整顿每年集中搞一次。
1987年夏的一天,王伯祥接待了哈尔滨来的蔬菜专业户刘玉霞。她反映市场管理员强行将质次价高的韭菜“派”给她。王伯祥一边把这事交给专人处理,一边召集有关部门开联席会,约法三章:外地客户进入市场,设摊优先,取消不合理杂费;外地进出拉菜车辆一律绿灯;本地和外地客户发生争执,处理本地人从重,处理外地人从宽。
王伯祥看市场的表情越来越“晴朗”,到1991年王伯祥离任时,蔬菜批发市场达到300多亩,如今发展到650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于是有了这样的“神话”:海南岛空运北京一批黄瓜、辣椒,卖不出去,拉到寿光批发市场一销而空;寿光不产毛竹,但全国最大的毛竹批发市场却在这里。
没有交通哪有流通
白永生每次走上纪台大桥,总要驻足端详一会儿。现在的大桥比原来那座更气派,站在新桥上,他总要想到19年前抢修的那座简易桥。
1990年8月2日深夜,纪台大桥突然倒塌。此时王伯祥正在深圳考察,接到时任副县长白永生的电话,第二天夜里3点半就赶回寿光,清晨6点即来到抢修现场。
纪台大桥是蔬菜批发市场的大动脉,动脉被切断,拉菜的车出不来、进不去,菜价眼看着一大截一大截地往下落。
王伯祥急了。在临时召开的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王伯祥明确指示白永生负责架桥,越快越好。其次是加快潍博路的修建,开通第二条运输动脉。
白永生回忆:当时日夜突击,8天完成工程的六成,可是上游冶源水库溢洪,弥河水猛涨,简易桥被冲跨。
穿着胶鞋,挽着裤腿,昼夜盯在工地上的王伯祥吐出两个字:“重来!”
争分夺秒,又是7个昼夜,简易桥竣工。菜价一截截地上来了,王伯祥的脸也“晴”了。
没有交通就没有流通。王伯祥带队到青州、昌乐等地参观,然后责成交通公路部门做出规划。1987年秋收一结束,全县开始筑路大战,16万民工齐上阵。一个月后,总里程140公里的“十纵十横”20条路全部竣工,当年省道路评比,8项指标,寿光7个第一。王伯祥说:“这第一那第一,菜农卖菜顺畅了才是真第一!”
“大”也好“小”也好,菜卖出去才最好
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车水马龙,而散见在田间地头的500多个小市场也红红火火。可当年小市场的存留却引发了一场争论:一种意见是鼓励,小市场方便菜农销售,是大市场的补充;另一种是取缔,认为小市场势必冲击大市场。
一天,王伯祥正准备下乡,突然被3个“菜贩子”围住。他们是古城乡的运菜专业户,在古城市场收菜一个月,生意很好。但工商局突然说要取缔这个小市场。问书记管不管?
王伯祥听完“菜贩子”诉苦后说:“好,你们3个都上我的车,咱去看看。”
来到古城小市场,只见工商人员正向外赶拉菜的客户,驱散卖菜的农民。王伯祥一下车,工商人员赶紧过去汇报。王伯祥摆摆手:“别汇报了,先帮他们把车装满吧!”弄得工商人员面面相觑。
下午,县委常委扩大会开了两个多小时,讨论小市场。王伯祥因势利导,引领大家把判断标准集中到一个着眼点上:怎么才对老百姓有利?大也好小也好,菜卖出去才最好。最后统一了思想:保留小市场。
小市场和大市场连成一体,小市场作为大市场的触角,伸向全县及周边地区。更重要的是,小市场催生了十几万蔬菜运输专业户。
“大胆试,天塌了,我顶着!”
市场这个桥头堡抓好了,寿光菜怎么上档次?这是当年王伯祥萦绕在心头的战略思考。
三元朱村的王新民怎么也不会想到,19年前,自己在雪天里从辽宁瓦房店买来的黄瓜,引发了冬暖式大棚种植的试验,进而引发了一场“绿色革命”。
王伯祥发现了黄瓜的“黄金价值”。他的理论是:东北比咱这儿冷得多,他们冬天能产黄瓜,咱也一定能产!这鲜货要是产在十冬腊月,产在大年前后,不就是无价之宝吗?
在王伯祥鼓励下,王乐义去东北请来韩永山师傅,合计着试验大棚。王乐义对记者说,一个大棚得投入六七千元,村民怕搞砸了背一身债。伯祥书记给大家鼓劲:“大胆试,天塌了,我顶着!”
1989年10月,三元朱村17位党员建起17个试验大棚。
正当黄瓜生长旺盛时,却来了寒流。一连半个月,阴云密布,黄瓜根因地温低开始收缩。王乐义发动大家凑被子盖棚,但无济于事。他想到了伯祥书记。王伯祥回答:“你别离开电话,我立即给你联系篷布。”当夜,30多块大篷布就盖在了大棚上。
1989年12月24日,17个大棚的黄瓜开始采摘。刚开完会的王伯祥一听黄瓜上市,饭也不吃了,径直往三元朱赶。他问王乐义黄瓜多少钱一斤,王乐义狠狠心说:“5块咋样?”当时的小麦是两毛多一斤,每斤5元的话,就是20多斤麦子钱。
王伯祥说:“太低了。你想,江北就咱这17个棚,10块差不多。”村民一听这价格,吓了一跳:卖不了上哪儿找大瓮腌黄瓜咸菜啊?王乐义说:“听伯祥书记的保险没错,他心里有数。”
结果,17个大棚每个赚了近3万元。
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儿,干就干好!
“伯祥书记有个口头禅:看准了的事儿,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儿,不干则已,干就干好!”原县长姜洪佩对记者说。17个冬暖式大棚成功了,王伯祥决定在全县推广,亲任推广领导小组总指挥。
土地都承包了,各户分种,不集中,怎么办?调地!原来种植是南北向,而大棚要采光,需改成东西向。怎么办?改向!原来机井不均衡,现在建大棚需要10亩地就得有一眼机井。怎么办?打井!
建个一亩地大棚需要6000多元,农民那时哪有这么多钱!王伯祥承诺:“第一,每个大棚县里补助2000元,按时到位;第二,我到银行为大家跑贷款。”
王伯祥找到县农业银行行长王耀坤,开口就贷2000万。数目太大,王行长很为难:要是放出去,谁又能担保一年后全部归贷呢?
王伯祥说:“我担保行不行?我这个县委书记就不值2000万?”
款到了,大棚一个个从土里冒出来。当年全县5130个大棚收入1.2亿元,贷款全部还清。
谁能帮老百姓致富就高看谁
在三元朱村的村史展室里,停着辆北京吉普。
王乐义说:“这是当年县委专门为我和韩永山配的。伯祥书记通过我,以3万元年薪从辽宁瓦房店请来早期冬暖大棚发明人韩师傅,那时伯祥书记月工资才107元;韩师傅全家四口人一来就农转非,而当时11个县委常委中有9个的家属都是农村户口;他坐旧吉普,却给我和韩师傅配了辆新的;三级干部会上,伯祥书记说:‘全县听我的,我听王乐义和韩师傅的!’”
王伯祥的观点是:英雄不问出处,谁能帮老百姓致富就高看谁。
有一次王乐义和韩永山坐车到村里去辅导,伯祥书记也跟着去了解情况。一下车,王乐义和韩永山就被菜农围住问这问那,王伯祥被晾在一边。王乐义觉着不得劲儿。王伯祥笑着说:“没什么,接你们是接财神,很好嘛!”
寿光蔬菜大棚,到王伯祥离任时,已发展到33万个,现在到了46万个,并以燎原之势“覆盖”全国。当年最早试种者之一的王友德对记者说:“我们的大棚技术已发展到第五代,能在零下25度生长,1亩大棚纯收入超过6万元。”
今年6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66岁的王伯祥说,“群众对我的感情,其实蕴含着对我们党的感情;老百姓感谢的不是我个人,而是称赞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我们党的伟大,感受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价值。”
离开寿光已18年的王伯祥,今天回到寿光,总会有人迎上前来,向他们的“伯祥书记”汇报自家的喜事;王伯祥走在寿光街头,也不敢轻易坐出租车,每当司机认出他来,总会拒绝收费;寿光的街头,至今还有群众用“伯祥”字样来命名自己的饭馆,以便提升知名度……
五年半的无私奉献,一辈子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