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培养未来的“大国工匠”需要有一支“工匠之师”,没有高水平的“工匠之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大国工匠”。长期以来,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提高技能水平”作为教师实践锻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专业优势,统筹实践资源,强化教师实践锻炼,引入“一页纸项目管理”系统设计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实施实践锻炼全过程监测和管控,开展“初中高卓越”双师教师认定,为专任教师搭建实践锻炼舞台,谱写新时代职业教育实践育人新篇章。
实施“一页纸项目管理”,促进实践锻炼实效化。近年来,学院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为抓手,经过探索,在教师实践锻炼方面形成了“一页纸项目管理”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实践锻炼工作计划达成度。首先,目标明确,计划引领。教师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和自身成长需求,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企业锻炼的目标、内容和预期收获,明确通过实践锻炼在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上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对教育教学有哪些具体促进,做到日日有任务,月月有目标。其次,岗位明确,慎选医院/企业。对医院/企业锻炼岗位进行先期调研,明确实践锻炼的岗位与要求,做到医院/企业实践锻炼的岗位与专业就业岗位对应,锻炼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对应,教师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与锻炼岗位对应。最后,考核要求明确,科学安排。教师学习相关制度文件,明确学校和企业的管理要求和锻炼期间要完成的考核指标。
实施全过程监控,提高实践锻炼质量。“制度+技术+管理”协同推进,利用超星教发平台“位置签到”功能进行工作日的打卡,实现了对外出实践教师的工作日的日常考勤管理,严格规范实践教师的日常工作纪律,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和质量控制,提高了监督和管理的效率。同时,成立院系二级督查小组每月至少一次对医院/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的教师进行督查,并形成督查报告。
构建多方评价考核体系,确保锻炼成果的应用。教师实践锻炼结束后,填报《教师到医院/企业实践锻炼成果表》,提交《实践锻炼报告》、工作日志、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等实践锻炼成果。同时,统一在学院OSCE考试站组织实训操作技能考核,对目标中的任务逐项考核,考核全部合格方予认定本次实践锻炼有效。2020-2021学年,学院共选派赴医院、学校及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教师19人次。3月31日下午,在OSCE考站对2020下半年外出参加实践锻炼4位教师最终考核,医学技术系狄敏、李晨和健康管理系的王聪老师分别进行了软性角膜接触面向判定、镜片移心快速测量等项目的实操;口腔系刘乔老师利用实践期间学到的虚拟仿真软件CADCAM迅速完成了缺牙修复模型的制作,赢得了考核评委的一致赞誉。
制定“四级”双师标准,突出教学和实践技能水平。结合学院发展实际,修订双师型教师发展标准,制定初级、中级、高级、卓越型四层级“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标准。破除传统的“双证书”型双师认定办法,切实从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出发,开展双师四级认定,注重培养“双能力”型双师。结合学院现状建设“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聘用考核制度,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保障。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天然属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下一步,教务处将继续完善涵盖实践态度、实践任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技研发与社会服务等要素的教师实践锻炼质量评价标准,提升教师实践锻炼的质量,促进教师实践锻炼工作的良性发展。同时,继续制定系列激励政策,引导教师进一步将实践锻炼成果运用到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训实验基地建设、课程标准、特色教材建设中,在教育教学中展现教师企业锻炼的成果,更好地去帮助学生适应未来岗位,真正让学生受益。(教务处)

